后疫情时代,人们的健康意味不断加强,健康险受到了更多的关注。数据显示,2020年一季度,健康险业务实现原保费收入2641亿元,同比增长21.6%,从近五年的统计数据看,健康险业务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0%。
天风证券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,截至2019年底,我国健康险深度仅为0.71%,健康险密度为每人505元。健康险赔付支出占我国历年卫生总费用支出的比重有所上升,但仅略高于2%,而发达国家的比例约为10%。
这意味着我国健康险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。
健康险科技转型的必要性
———
国信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在《2020年注定是健康险变化的大年》文章中指出,健康险发展空间广阔,目前仍处于低渗透率的阶段,当前健康险的问题包括:
✎ 健康险的三个问题
(1)健康险保费结构以重疾险为主,医疗险为辅。其中,长期医疗险产品较少,较难满足消费者长期保障的需求;
(2)由于缺乏基础数据,产品设计能力有待提高,定价存在隐患,保险公司风控能力也受到限制;
(3)产品同质化严重,现有产品健康管理服务主要定位为促进销售,难以满足客户真实的健康管理服务需求。
在传统健康险服务层面,受信息不对称、医疗成本管控能力弱等因素影响,保险公司在医疗服务的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几乎没有发言权,主要作用只体现在理赔环节。
目前,我国健康险每年理赔案件数已超百万件级别,核赔理算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审核票据资料,单个案例需要录入的信息多达100余项,悦保科技针对健康险领域提供的个性化OCR识别技术服务,大大提升保险公司的业务效率。
借助保险科技赋能,将健康管理等服务前置,与客户保持长期高频沟通,探索“保险+医疗+健康管理”的一体化服务链,已成为解决健康险以上问题的重要途径。
克服低频次特性,提升客户黏性
———
保险科技的介入,不仅解决了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的低频沟通问题,给保险业带来了用户体验、渠道、营销的三重变革,使保险回归本质。用户购买健康保险后,可以得到长期的健康促进和健康改善,使保险的作用不再只是事后的“付款人”。
疫情期间,不少保险公司就采用“线上+线下”相结合的业务模式,进一步提升保险公司参与健康管理的能力。
客户通过在线咨询等方式,对健康问题进行询问,这克服了保险产品低频次的购买特性,让保险公司得以与消费者保持沟通,提供健康管理服务。
这种以预防性医疗技术为基础的线上咨询提供疾病答疑、评估和健康指导,这有利于增强消费者的健康意识,从而提升消费者的健康管理水平,降低保险公司承保风险和理赔成本。
搭建大数据平台,深化健康管理
———
为了弥补基础数据的不足,保险公司正借助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物联网等手段,例如利用智能穿戴设备和物联网,采集更高频健康数据,例如智能手表、运动手环、体脂设备等仪器,接入医疗、体检等数据源,构建统一的数据平台。
美国传统寿险巨头恒康保险(John Hancock)就以可穿戴设备辅助的互动式保单为主,通过收集和追踪用户的身份数据,了解用户健康状况,引导用户进行健康管理,从而降低承保风险。
太保旗下的“妙健康”专注于为客户提供“保险+健康管理”的方案,通过数据采集、挖掘、运营等形式,实时追踪、持续的干预和服务引导客户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,为客户提供千人千面智能健康管理解决方案。
基于对海量健康数据的智能分析,可以克服健康险缺乏基础数据的不足,建立健康数据库,为保险公司开发个性化健康险产品和精细化定价提供依据。
依托保险科技层面的创新,健康险领域存在的长期医疗险产品较少、精算数据不足、保险公司风控能力受到限制、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,正在逐渐得到解决。
这将促进健康险进入发展的快车道。